失之东隅_失之东隅,桑榆已晚
出处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,原文是:
玺书劳异曰:“赤眉破平,士吏劳苦,始虽垂翅回溪,终能奋翼黾池,可谓‘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’。方论功赏,以答大勋。”
成语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即出自于此。
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 摘自南北朝范晔的《后汉书·列传·冯岑贾列传》 解释:在某处先有所失,在另一处终有所得。
失之东隅,收之桑隅是一句古语,意思是“失去一次机会,另一次机会就会出现”。这句话暗示,即使失去了一次机会,也会有另一次机会出现,只要我们抓住机会,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。
原句应该是,失之东隅收之桑榆,意思是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,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。
东隅,日出的地方,借指早晨。桑榆,日影落在桑树和榆树之间,借指傍晚。
这句成语出自《论语·卫灵公》中的一段话: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”意思是假如东边失去了一个东西,却在西边的桑树下重新找到了它,这就是比喻“失而复得,转危为安”的情况。这句成语给人以挽回失去的希望,也是告诫人们要有耐心和坚持,不要轻易放弃。我们经常遇到失败或挫折,但并不意味着一定失败,只要坚持努力,持之以恒,最终才能有所收获。这个成语告诉我们要善于总结经验并且不要轻易放弃,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。
他告诉我们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,勇往直前,最终成功就在前方。
比喻在此时此地遭到失败或损失,而在彼时彼地得到了成功或收获,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(拼音:shī zhī dōngyú,shōu zhī sāngyú)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,该成语最早出自于《后汉书·冯异传》。
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原义是早晨丢失了,傍晚得到了(东隅:指日出处,借指早晨。桑榆:日将落时余光在桑榆之间,因用以指日落处,借指傍晚)。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,但最终得到了补偿。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,也作定语、分句;多含褒义。
“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”是一句古语,意思是你虽然在某个时间或者某个地点失去了一些东西,但却可以在另一个时间或另一个地点找到并获得更好的东西。
它含有一种乐观的态度,让人在面对挫折和失落的时候能够看到希望和机会。
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讲的是事物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换的辩证关系,对于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大有裨益。
这句古语与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,讲的都是不要因为失去一些东西而灰心泄气,而应当审时度势,因势利导,变不利为有利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是不断运动变化,做买卖也不能保证只盈利不亏损。
1、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思: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,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。现在多为指某人在这一方面虽然失败了,却在其他方面成功。
2、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出自南朝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卷十七·冯异传第七》:玺书劳异曰: 赤眉破平,士吏劳苦,始虽垂翅回溪,终能奋翼黾池,可谓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。方论功赏,以答大勋。
失之东隅,收之桑榆,原指东方失利、步步退守,在西面聚力重整、趁着夕阳余晖之际全力反攻,最终取得胜利。现常用于比喻既已得到失败的事物,应当在另一个方面去寻找成功的机遇。
东隅是早上出太阳的地方,失之东隅原意是早上失去了,傍晚得了,这句话比喻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,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